天才一秒记住【苍天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ctzw.org
翟方进之死,说明灾异成了惩治大臣而非规诫帝王的利器。
其实,早在翟方进之前已经不乏先例——儒者谷永依附王氏家族,当别人以灾异批评王氏家族时,他却说灾异来自汉成帝无辜的许皇后,致使许皇后被废。
总之,到了元、成之际,灾异已经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,经学的公信力颇为降低。
尽管丞相以生命“厌胜”
天象,但几个月后,汉成帝还是晏驾了。
10.今古之争
刘歆,恰恰是翟方进的学生,他自幼跟随父亲刘向修习今文经学,对诸子、术数、诗赋、方技都很有兴趣,又是宗室,少年之时就有了些许名气。
汉成帝召见他,原本要任他为中常侍留在身旁,但被大司马王凤否了,只好让他先去当黄门郎。
巧合的是,大概不到两年,二十四岁的王莽也被拜为黄门郎。
两个人年龄相仿16,一个是刘氏宗室,一个是王氏外戚,他们长达一生的友谊虽然隙末凶终,但此时都还年轻,一起共事当有志同道合之感,他们会谈论天下大事,诸如儒学怎么发展,汉家怎么改制,经学有何种弊端,怎么以儒学来说灾异17,国家有哪些问题,等等,和后世的“有志青年”
应该没有什么两样。
他俩也会去找黄门待诏扬雄聊天,扬雄比他们大十多岁,从蜀郡来到长安,被时任大司马王音召在门下,又推荐在黄门待诏,从此入仕;所谓待诏,就是等待皇帝下诏给个正式的官做,一般情况下,短则数月,长不过几年,都能得到机会。
可惜王音很快去世,扬雄又是一个毫无官瘾、不求上进的人,所以他一直待诏,已近十载18。
好在扬雄志不在此,他口吃,内向,不爱说话,对今文章句之学也没有兴趣,喜好博览群书,有机会就去天禄阁读书。
刘歆也曾跟随父亲在天禄阁校书,彼此就熟悉了。
小兄弟桓谭也加入了。
他是太乐令之子,若以今天比照,是个喜欢“玩音乐”
的“官二代”
,尤其热爱被儒家所诋毁的“淫乐”
。
他对当时主流的今文经学也不感冒,倒是愿意学习古文学。
扬雄和桓谭可能不太会深度参与刘歆和王莽关于“天下往何处去”
之类的论辩,但在对经学的态度上,他们应该意见一致:
那就是关于今文经学和古文学的看法。
所谓今文经学,简单来说,因为儒经最初主要是口口相传,再加上战国的战乱、秦朝的《挟书令》,很多经书的简帛文本没有流传下来。
直到汉朝,学者们才通过记忆默写下这些经书,他们使用的文字就是当时通用的文字,也就是“今文”
,犹如今天人们使用简体字来抄写古代的书。
但是,那些先秦的旧书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失,有的被人保护着藏了起来,有的侥幸没有被销毁,例如汉景帝分封在曲阜的儿子鲁恭王在扩建宫殿的时候,偶然从孔子故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些儒经,都是用先秦的文字所写,于是大家称之为“古文”
,犹如今天人们得到一本古书,上面印着繁体字。
因此,今文学、古文学最初只是文字或文献上的区别。
当然,在人们默写、传播、抄录的过程中,儒经在文字、篇目、字数上会有不同,有些差别甚至还很关键,以至于后来“今文”
和“古文”
的内涵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“学派”
19。
当然,此类问题到了后世才变得重要,在汉朝,刘歆和王莽的时代,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: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